
当太阳到达黄经180°,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这一天专业配资股票,昼夜平分,凉爽的秋风开始吹遍大地。今年的秋分是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是近年来比较早的一个秋分。

在农耕社会,秋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不仅关乎农事活动,还能通过当日的天气状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和年景。农村有句老话“不怕秋分雨,就怕秋分晴”,那么秋分晴天到底预示着什么呢?

秋分天晴必久旱。这句农谚指出,如果秋分这天是晴天,接下来很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古代农业生产完全依赖自然降水,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极大。秋分过后,北方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南方则忙着种植油菜等越冬作物。此时土壤需要足够的墒情来保证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若秋分天晴无雨,土壤水分蒸发快,变得干燥,不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扎根,会影响来年的收成。

从气候学角度来看,秋分时节,暖湿气流逐渐南退,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如果此时天气晴朗,说明冷暖空气交汇不明显,降水条件不足,后续一段时间维持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秋分东风来年旱。这句农谚将秋分的风向与来年的气候联系起来。秋分时节,正常情况下多刮西风或西北风,带来凉爽的天气。如果秋分这天刮起东风,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异常的气候现象,预示着来年春季可能会出现干旱。春季是农作物返青、生长的关键时期,对水分需求大。一旦发生春旱,会导致庄稼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严重时甚至会颗粒无收。“春雨贵如油”凸显了春雨的重要性,提醒大家要早做准备。

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这句话表明秋分时节,比起晴朗的天气,下点小雨更为有利。适量的小雨对农事活动有诸多好处。对于秋收而言,微雨不会影响收割进度,还能湿润空气,减少灰尘,便于粮食晾晒和储存。对于秋种来说,小雨能为土壤补充水分,提供良好的墒情,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从传统农业观念来看,秋分有微雨,预示着接下来的冬季雨雪充沛,这样能为越冬作物保暖保湿,还能冻死部分害虫和病菌,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

秋分西北风,冬天多雨雪。如果在秋分节气当天刮西北风,意味着冷空气提前到来,预示着当年冬天雨雪较多。冬天适量的雨雪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大雪覆盖在农田上,就像给庄稼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既能保持土壤温度,防止农作物受冻害,又能在融化时为土壤补充水分,缓解春旱。雨雪还能净化空气、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瑞雪兆丰年”也说明了这一点。
秋分刮北风,腊月雨水多。根据古人的经验,如果秋分当天刮北风,预示着当年农历腊月(十二月)雨雪会比较多。腊月正值寒冬,此时的雨水能改善冬季干燥的气候,对农作物和人们的生活都有好处。冬季适量的雨水能保持土壤湿度,为来年春天的生长提供保障。腊月雨水多,也能减少冬季火灾的发生概率,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气候规律来看,秋分刮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与暖湿空气在冬季相遇,增加了降水的可能性,使得腊月雨水增多。
秋分冷得怪,三伏天气坏。这句农谚看似将秋分和来年三伏天这两个时间跨度很大的时段联系起来,实则蕴含着古人对气候周期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如果秋分时节天气异常寒冷,古人认为这可能是气候失调的一种表现,这种失调会影响到下一年三伏天的气候。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应该炎热多雨。但如果秋分冷得异常,那么来年三伏天可能会出现气温异常、降水不均等情况,比如持续高温干旱或者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这反映了古人对气候变化关联性的深刻认识,虽然其中的科学原理尚未完全明晰,但这种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秋分有雨专业配资股票来年丰。这句流传甚广的农谚直接表明了秋分下雨与来年丰收之间的关系。秋分下雨能为秋种提供良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作物播种和出苗。而且,秋分降雨预示着冬季雨雪充足,能为越冬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充足的降水还能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分解和释放,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适宜的降水还能调节气候,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降低农作物受灾的风险。因此,秋分有雨,来年庄稼丰收的可能性就更大。
亿通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